• <acronym id="ktol0"><label id="ktol0"><listing id="ktol0"></listing></label></acronym>

          1. 傳統能源仍在穩定供應中發揮壓軸作用

              國家能源集團近日發布了《中國煤炭、電力及碳市場年度報告》(簡稱《報告》),從煤炭、電力和碳市場3個方面回顧了2021年能源發展情況,并對2022年發展趨勢作出預測。

             

              在煤炭市場方面,《報告》稱,2022年預計國民經濟發展前低后高,穩中有進。煤炭需求仍有增長,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推動電煤需求保持強勁,高油價驅動煤化工生產熱情,基建適度超前發力促使鋼鐵建材用煤維持剛需,預計全年煤炭消費量達到43.7億噸(30億噸標準煤),繼續刷新峰值。

             

              在碳市場方面,《報告》認為,2022年,俄烏沖突對地緣政治格局和國際經濟貿易走勢產生不可預見性的影響,尤其將進一步加劇短期內全球能源供需緊張局勢,2022年能源價格或將延續上漲態勢,為碳價格走勢增添較大不確定性。

             

              煤炭將繼續發揮市場“穩定器”作用

             

              去年我國煤炭產量、進口量、消費量和價格均創近年或歷史新高。

             

              《報告》稱,2021年,盡管煤炭供需總量基本平衡,但時段性供需矛盾帶來煤炭市場劇烈波動。10月下旬伴隨著強有力的增產保供,煤價快速理性回歸。

             

              在生產方面,2021年,煤炭主體能源地位進一步明確,全年能源保供任務艱巨,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有效發揮了能源“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全年煤炭產量達到41.3億噸,同比增長5.7%,并創歷史新高,為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在進口方面,煤炭進口量先低后高,全年進口創2014年以來新高。2021年,進口煤炭3.23億噸,同比增長6.6%,僅次于2013年的3.27億噸。全年煤炭凈進口3.21億噸,創歷史新高。

             

              在消費方面,煤炭消費超預期增長,出現新峰值。2021年,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宏觀經濟持續復蘇向好,出口維持景氣,能源需求快速增長,全社會用電量穩步提升,終端工業用煤繼續釋放,拉動煤炭需求超預期增長。全年煤炭消費42.7億噸,同比增長5%,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56%,較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折標準煤29.34億噸,成為新的峰值。

             

              《報告》分析,預計2022年,煤炭產能將有較明顯的提升。上年2.2億噸永久核增產能將會全面釋放,1億噸應急核增產能隨保供政策延續將繼續發揮作用,加之國家發改委還提出采取綜合措施增加3億噸有效產能,“保供給,穩價格,強儲備”基礎更為牢固,預計全年煤炭產量達到43億噸的新高。受地緣政治和國際貿易形勢變化影響,進口煤不確定性增加,預計2.5億~3億噸。綜合來看,2022年,我國煤炭市場基本可以實現供需平衡,同時也有能力在日益復雜的國際能源供需環境中保持相對穩定,并在全球煤炭市場中發揮重要影響力。在港口和產地煤價“合理區間”等措施引導下,2022年煤炭市場價格中樞將出現一定幅度回歸,預計在年初沖高回落后趨穩運行,波動幅度趨窄。中長協基準價由每噸535元上升至每噸675元,將在新的供需環境下推動長協煤價穩中有升,并繼續發揮市場“穩定器”作用。

             

              國內碳交易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上線交易。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收官。

             

              《報告》稱,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期內碳價格走勢總體平穩,市場活躍度先冷后熱。全國碳市場正式上線交易當天,由主管部門設定48元/噸的開盤價,但較五大電力集團的心理預期價位( 20元~30元/噸)明顯偏高。開盤當天,共計成交410.4萬噸,總成交額超2.1億元。進入8月,碳市在經歷開市短暫的上漲后開始縮量下跌,并在當月底首次“破發”。到9月,碳價持續下跌至42元/噸。10月,碳價小幅上行后持續下跌,但日均交易量呈穩步上漲態勢。11月,碳價穩定在42元~43元/噸,當月累計成交2303萬噸,超過前4個月的總和。12月,碳價穩步上漲,單日成交量在500萬~1000萬噸,交易活躍程度遠超其他月份。

             

              但同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仍處于增長階段,且能源消費以高碳能源為主,協調經濟增長和碳減排的難度較大,市場基本制度和交易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全國碳市場在運行過程中還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缺乏頂層法律支持。碳排放權交易需要建立強有力的法律法規來保證交易、履約的順利進行。當前,全國碳市場的法律依據為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對未如期完成清繳履約的控排企業,受限于行政罰款規定僅能執行在2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同數十萬、數百萬的配額購買成本相比微乎其微。因此,對數據造假、違規交易等行為尚不能進行強有力的處罰。為此,生態環境部于2021年3月30日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要求進一步加強跨部門聯合監管、明確長遠的配額總量制定和分配,并提出更為嚴格的違規處罰?!秷蟾妗奉A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有望于2022年正式發布,并將為我國碳市場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是數據質量有待提升。目前,各地核查機構能力參差不齊,部分核查機構甚至無法判斷企業的數據是否準確,更有企業面對利益誘惑鋌而走險,篡改燃料的碳元素檢測報告,試圖通過篡改數據降低企業的碳排放量。究其原因,一方面,當前的懲罰力度還不夠,懲罰范圍不能僅局限于造假企業,對幫助其造假的中介服務機構也有必要進行懲罰;懲罰方式不能僅局限于直接罰款,也可以對相關企業、核查機構的聲譽進行懲罰。另一方面,當前企業排放數據和信息的透明度還有待提升,《報告》認為,亟需建立信息公開平臺,并采取統一的規定和指導,明確公開配額總量、排放總量等關鍵信息,提升信息和數據透明度,接受更廣泛的社會監督。此外,《報告》表示,政府可以借助其他碳排放量化方法(如連續監測)對核算結果進行驗證,確保數據可靠性及維護碳市場公平公正和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是監管制度有待完善。政府監管方面,MRV體系作為對碳交易數據進行監管的關鍵環節,但當前還存在諸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為此,《報告》建議有關部門嚴格規范數據報送與核查管理,加強核查機構、核查人員的資質管理和能力建設,強化對信息造假相關行為的處罰力度,確保企業碳排放數據的準確可靠。

             

              《報告》分析稱,展望2022年,國內碳市場將進一步加快相關制度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碳市場的作用和地位,將為我國碳市場建設提供更高層次、更加清晰堅實的法律保障。隨著全國碳市場控排規模和減排需求的逐步擴大,全國CCER項目備案和減排量簽發有望加速重啟。

             

            2022年5月25日 08:44
            • 回到頂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微信二維碼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
          2. <acronym id="ktol0"><label id="ktol0"><listing id="ktol0"></listing></label></acronym>